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武术“劲”之要义诠释//王岗,等

体育学刊 2023-03-26

引文格式:

       王岗,罗均,丁昊阳.中国武术“劲”之要义诠释[J].体育学刊,2021,28(6):37-41.

       习近平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021年5月教育部成立“中国武术教育指导委员会”,不仅为中国武术学科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为构建中国武术学术体系发展指明方向。近年来,为更好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国学者期望从概念把握体育的全体,从对原始的‘天人合一’思维的突破,是我国体育学者的‘文艺复兴’运动”。尤其在中国武术研究领域中,由概念差异产生的“体育武术”与“文化武术”之间的学术话语认同问题较为明显。

       研究从中国本土文化研究角度与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辩证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劲”之要义进行诠释,以期进一步认识中国武术“劲”,同时为加快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提供参考,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中国武术学术力量,为丰富人类知识宝库奉献中国武术智慧,更好服务于新时代体育与文化的发展。

1 “劲”与中国文化

      “劲”作为一个经典中国传统概念,随着中国文化的演变,“劲”的含义由原点进入了更复杂文化系统,逐渐呈现多重性。其中,中国汉字“劲”随着时代变迁,含义由一元走向多元,不仅可以作为作品本身的特色,也可作为评价技艺水平的指标。因此,在研究“劲”时,我们应当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劲”,整体解读中国文化中内外劲、显隐劲、整散劲,而不是将其剖解。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刚柔并济”的民族,通过大量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获得对某一技能的掌握以及对其崇高的追求。“劲”在中国文化中有诸多含义,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使用广义层面的“劲”。不过,狭义层面的“劲”更能突显中国文化的魅力。尤其是中国武术学者对“劲”的研究。诸多的中国武术文献中反复提到“内劲”“整劲”“隐劲”等概念,向学者传递一种信号:“劲”不仅是东方文化异于其他文化向内探索精神过程的凝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技击艺术融合的产物。

2 中国武术中的“劲”

      在中国武术研究中,对“劲”的研究之所以变得复杂,源于学者清楚认识到中国武术中的“劲”是一个系统,不是“单体”。同时,中国武术中的“劲”与一般意义上的“力”有更为严格区别。这种区别是多方面的,但相比从广义层面进行研究,从狭义层面出发对中国武术“劲”进行阐释,可发现它的含义更系统、更深厚,被赋予更多中国文化性。这种差异恰恰说明了中国武术的“劲”是区分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本质。

       在学界,虽然有关中国武术“劲”的直接研究较少,但已有研究表明中国武术“劲”的系统是包括“意、气、力”等要素,同时,在“意、气、力”之中,还存在中国武术不同层面与不同形式的“劲”。所以,本研究主要分析中国武术的技术层面、艺术层面、哲学层面的“劲”。


2.1 技术层面:讲究“一招制敌”的身体能量,表现为寻求升华的力之“劲”

       中国武术跨越漫长曲折的历史道路,经历波澜壮阔的文化洗礼和错综复杂的技术革新。在历史的进程之中,虽然中国武术经历了从荣耀之身到尴尬之境,但不能否认中国武术在技术层面“一招制敌”的作用。“劲”不仅作为一种实现“一招制敌”的技击方式,也是鉴别技术真伪和划分武术修炼水平的技术标示。

      中国武术讲究“劲出于筋,力出于骨”。从人体发力部位阐明“劲”与“力”的区别,但“劲”的发生需要力的参与,筋、骨、皮层层相照。“劲”与“力”之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进阶,即“力的升华”。其中,中国武术中的“劲”是有条件的。这种“劲”需要有严格规范的“形”作为基础,再将“力”转化为“劲”。这便让中国武术中的“劲”不仅包含以拳种动作技术特色为发力媒介产生的身体能量,还催生了武术拳种在中国武术史上的“百花齐放”。

       因此,“劲”在技术层面主要表现为武技的形而上“劲”,通过大量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达成体能和技术上的身体目标:寻求对升华的力之“劲”来实现技术层面的“一招制敌”,以此为武术“由技入道”夯实基础。

2.2 艺术层面:聚焦“点到为止”的生活智慧,表现为探求表达的意之“劲”

       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文化和生活智慧,表演艺术的发展将审美视角持续推向多元化的趋势,武术与艺术有着密切联系,具体表现是近代武术与杂技、舞蹈、戏曲等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现代、当代多样化的武术套路表演形式。从艺术层面出发,“劲”作为身体行为艺术中一个特殊的概念,对中国人提升艺术表现力、艺术境界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一方面,通过对“劲”的掌握评价一个人对某种技术的修炼程度,规制他们的行为方式,使其合乎目标要求。另一方面,它还作为艺术作品审美评价的重要尺度。其中,在武艺的技术动作和表现形式之中,不仅包含寻求以“劲”取胜的技击艺术,还囊括以“意”达情的表演艺术,归根到底旨在完成对中国武术“劲”过程性的阐释,从而聚焦“点到为止”的生活智慧。

       中国武术所表达的“意之劲”,不仅是实现技术层面“劲”的现实目标,还是达成艺术层面聚焦生活智慧的时代诉求。因为,中国文化本身就有一种追求“意”的价值属性,“技击之意”表现在对战术的谋略上,以“劲”实现终极的“意”;“艺术之意”体现在对审美效果的满足上,以“劲”完成对“意”的烘托;“哲学之意”体现在对以“意”传神索道的境界上,完成武艺表达的意之“劲”。

      中国武术中的“劲”是通过“意”作为牵引实现对身体与意识(即心理)的支配、组合。身体素质的提升是技术层面对升华的力之“劲”的基本目标;意识提高是艺术层面对表达的意之“劲”的基本要求;两者间相互影响是为完成“劲”“化技为艺”的进阶与“技艺双修”的实践。其本质是中国武术通过探求意之“劲”启迪“点到为止”的生命智慧,完成武术之意的表达。


2.3 哲学层面:注重“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表现为追求顺达的气之“劲”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古代沿袭至今并作为人生理想追求的高境界。“天人之道的内核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终要落实在‘天人相应’上才具操作性,而‘天人相应’的逻辑前提是‘同气相求’”因此,追求人与自然、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成为指导武术发展的重要思想,从而让中国武术的技术性和文化性都趋向于“和谐”“整体”“合”等中国哲学思想,而这些属性在文化上促使武道的生成,在技术上构建了武术技术独特的“发劲”体系。

       正是武道“天人合一”的高境界指导了武技转向“由技入道”目标的前行。从“天人之道”到“同气相求”,中国武术对“道”的追求被细分成对气之“劲”的追求,由此生发出中国武术“劲”的高境界指向了“天人合一”。中国武术中的“道”“气”“劲”在哲学层面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气是道的代名词,气而劲在。其中,“气”是不可乱的,“劲”是“气”的结果,但“气”掌控“劲”,两者同时存在,“气之劲”是中国武术寻“道”的根本。

       可以说,中国武术哲学层面的“劲”是一个注重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讲究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统一、使人整体性悟道的过程。“气的顺达”不仅是中国武术中“劲”的必然要求,也是“道”在哲学层面的代名词。要达到“天人合一”的武术境界,不仅要实现“气的顺达”,还需要满足“意”的“承”与“力”的“启”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武术中的“劲”。

3 结语

      “劲”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意蕴广泛,它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印记和精神契约。随着历史发展,“劲”的含义由“坚强有力”的“字”发展成为修饰品格的“词”、评价技艺的“句”。时至今日,中国人既可直接使用“劲”原始含义进行遣词造句,又可使用其内涵丰富的隐喻含义进行诗意阐释。不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技艺的中国武术不是简单以“劲”的大小论英雄的文化形态,而旨在通过武术技术修炼以掌握独特的发“劲”方式,对“劲”的控制自如,最终实现人对“道”的追求。同时,它还在技术层面讲究“一招制敌”的力之“劲”,在艺术层面强调“点到为止”的意之“劲”,在哲学层面注重“天人合一”的气之“劲”,三者共同构建了中国武术中的“劲”。正是中华民族对“劲”思想内涵的不断追求、实践和升华,才使原始“搏杀术”在中华民族手中从野蛮走向文明完成时代使命;才使中国武术系统构造从技术单一走向文化多元服务于人类健康;才使中国武术生成一张张从中国民间走向世界舞台且极具中华文化特征的名片。

(右一为王岗教授,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王岗,博士,教授,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发展,E-mail:tywanggang@126.com;

罗  均,武汉体育学院 民族传统体育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发展;

丁昊阳,武汉体育学院 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